2010-06-14 18:23:36| 分类: 2010奥鹏远程教育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福师10春学期《广义修辞学简纲》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7 道试题,共 14 分。)
1. ( B)是特定的表达内容在篇章层面如何向特定的表达形式转换的审美设计。
A. 修辞技巧
B. 文本建构
C. 修辞化
D. 修辞结构
满分:2 分
2. ( B)是话语交际中不参与字面信息交流的认识前提。
A. 隐喻
B. 预设
C. 表达
D. 接受
满分:2 分
3. 修辞接受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统一。确定性则主要通过修辞接受活动中的(A )表现出来。
A. 社会性
B. 开放性
C. 选择性
D. 个体性
满分:2 分
4. 一些旧有的、为人们所熟知的修辞信息,则沉淀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中,逐渐凝固成语词,其中最突出的是(B )。
A. 隐喻
B. 隐喻义
C. 比喻
D. 比喻义
满分:2 分
5. 下列哪个( A)是弗洛伊德解梦的话语模式。
A. “改装——凝缩——移置”
B. “隐喻/转喻”
C. “凝缩/移置”
D. “吉/凶”
满分:2 分
6. 1953年,唐纳德?布莱恩特发表的(B )是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学的重要文献。
A. 《修辞学》
B. 《修辞学:功能与范围》
C. 《解构之图》
D. 《符号学与修辞》
满分:2 分
7. 由于交际双方在表达和接受过程中不断释放自身的能量,对修辞信息施加作用力,这就使得修辞信息向两方面分化:一方面,修辞信息总是不断地被表达者刷新,其中最突出的是(A )
A. 隐喻
B. 隐喻义
C. 比喻
D. 比喻义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13 道试题,共 26 分。)
V
1. 隐喻和隐喻义生成重要原则之一的相似性,作用于修辞交流活动中的双向认知。包括( ABC)
A. 对相似性的双向认同
B. 对相似性的双向限定
C. 对相似性模糊值的双向认定
D. 对相似性模糊值的双向限定
满分:2 分
2. 事物本身的两面性决定了认知的两面性,进而决定了支持认知的预设可能同时包含(CD )
A. 负题
B. 错题
C. 正题
D. 反题
满分:2 分
3. “众人拾柴火焰高”多重预设的正题和反题,体现的是两种价值本位:(BC )
A. 国家本位
B. 群体本位
C. 个人本位
D. 家庭本位
满分:2 分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 )
A. 修辞接受瞬间体悟,是审美感觉的多向度敞开,它是开放性的
B. 修辞接受的延时效应,具有对同一修辞话语的反复玩味性质,它是开放性的
C. 秘响旁通的接受方式使修辞接受成为相关信息的聚合场,它是开放性的
D. 接受者的自我调整,在不断的否定旧我中,获取新的生命,它是开放性的
满分:2 分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 )
A. 修辞接受是一次性完成的,同时又是无数次接受的积累和综合
B. 修辞接受的结果是必然的
C. 一些偶然的因素,往往影响甚至改变接受结果
D. 修辞接受遵循言语交际规范,但一些超越规范的言语形式,往往能唤醒接受者新的潜能
满分:2 分
6. 修辞接受,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就是看接受者能否从话语材料中发现美。而美的发现,是一种极其微妙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差异性明显的过程。这种差异包括(BCD )
A. 审美注意的差异
B. 审美心境的差异
C. 审美联想的差异
D. 审美知识的差异
满分:2 分
7. 文学话语的读解的常规思路和技术操作,大致可以归为三种最常见的路径,即分别从(ABC )视野进入对象。
A. 语言学
B. 文学
C. 美学-哲学
D. 印象学
满分:2 分
8. ( A)和( D)作为修辞活动最频繁的现象,依赖于表达者和接收者主观互联的心理现实。
A. 隐喻
B. 比喻
C. 话语
D. 隐喻义
E.
满分:2 分
9. 被建构的义项和作为语义建构参照的义项之间,原本是两个互不依赖的概念,在相似性原则中,意义的一端和另一端产生关合,只要在____等任何一点上相似,就符合表达者和接受者对相似性的共同限定。(ABCD )
A. 功能
B. 性质
C. 过程
D. 状态
满分:2 分
10.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这是挣扎在不幸生存中的奴隶们的生命呼喊,这呼喊中包含着双重的预设( AB)
A. 存在着一个理想的家园
B. 抵达理想家园没有现实障碍
C. 不存在一个理想的家园
D. 抵达理想家园有现实障碍
满分:2 分
11. 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表现在修辞接受过程中。这种因人而异的接受,主要取决于接受者的主体经验,即(ACD )。
A. 言语经验
B. 实践经验
C. 审美经验
D. 文化经验
满分:2 分
12. 在话语交际中,( BC)关系到话语交际中的主体经验世界对接和价值判断能否建立一个共享的意义空间。
A. 角色预设
B. 经验预设
C. 价值预设
D. 感情预设
满分:2 分
13. 修辞接受的开放性特征包括( ABCD)
A. 自我敞开的瞬间体悟
B. 修辞接受的延时效应
C. 倾听众语喧哗
D. 接受者的自我调整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言语活动的深层机制,是表达者和接受者主体经验世界对接。当接受者走近表达者时,实际上是接受者走近了表达者的经验世界,当接受者偏离了表达者的经验世界时,修辞接受的错位就可能发生。(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预设作为隐匿在话语深层的无形力量,既规定了表达者的话语权,也规定了接受者的解释权。(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作为社会化存在的接受者,往往通过修辞接受的方式汇入社会对某种修辞表达的认同,这在人们关于避讳语的接受中体现得很充分。(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家——国”一体的修辞关联,既对民族凝聚具有积极意义,也对封建政治运作产生了正面影响。( 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作为文学文本的小说,关心发生在“某一个人”身上的“独特”事件,这是小说吸引读者的前提。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修辞接受的延时效应,具有对同一修辞话语的反复玩味性质,它是开放性的。(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当个人的权利定位背离“我为人人”的向度时,“人人为我”要么变得虚幻、要么走向利己主义。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众人拾柴火焰高”有它的合理性,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后者给个人本位的出场提供了空间。(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解释权所体现的价值认证,可能是一种认知导向,也可能是一个认知陷阱。(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穷家难舍”,是对一个人情化的世界的依恋,它在本质上,是对本土文化的适应和对异质文化的隔膜。( 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当我们使用“三×”“五×”这类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时,实际上是在表达用数字切分了的世界,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人认识自身和身外宇宙的方式,及其据以解释宇宙万物的经验系统。(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预设可能引导接受,却不可能压抑接受。( 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汉语尊称他人女儿为“女公子”,是“尊女”的修辞表达。(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古人对能够直接预示现实行为的梦象,常常按照梦示行事,而对一些不一定能够直接预示现实行为的梦象,则希望推知其含义,找到梦中那种神秘的感觉,由此导致了解梦活动的产生(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梦被解释为人的无意识中被压抑的愿望的改装,梦的解析,就是从梦的表层意义,追寻梦的深层意义,是探寻浮上意识层面的表层意义,如何掩盖了隐藏在无意识层面的深层意义的“改装”过程。(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同一接受者,对同一修辞话语的理解,可能因接受的反复而体悟有别。(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隐喻的意义是在一个相似性框架中聚焦的。然而甲事物和乙事物之间的相似,只有一种可能。(A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当人们表达一个隐喻义的时候,是根据“抓小放大”的方式,把总体相异的事物重组进了局部相似的语义框架,当人们接受一个隐喻义的时候,也只能在局部相似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被重新建构的语义。(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解释权所体现的价值认证只能是一种认知导向。(A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弗洛伊德的解梦话语呈现为“隐喻/转喻”模式。(A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0. 在修辞活动中,当接受者认同一种预设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把自己的解释权交给了这种预设,因此,要使自主性接受不受压抑,需要走出既定的预设,重建一个认知前提。(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1. “三”和“五”作为原型数字进入修辞话语,有一个演变过程,演变轨迹为:神灵数字→模式数字→祥瑞数字。(A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2. 修辞接受可以通过瞬间体悟取得即时效应,也可能通过反复体验表现为滞后效应。(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3. 梦以象征性的方式建构了一个世界,解梦是对被建构的象征化世界进行修辞化解说。(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4. 不同的接受者个人,在本质上都是社会的人,不同主体的接受活动,无法超越社会通用的物质媒介和社会共同遵守的文化契约,因此,个体性的接受活动,在最终意义上,仍是社会性的。(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5. 接受者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视野中接受同一对象,接受者透过言语形式,跟表达者进行超越时空的交谈。(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6. 解梦是对梦中幻象的修辞化解说。(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7. 拉康的解梦话语呈现为“凝缩”“移置”模式,拉康的“隐喻/转喻”分别与弗洛伊德 “隐喻/转喻”相关,但是他的理论渊源直接来自雅各布逊。(A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8. 修辞接受中的开放性、选择性和个体性,意味着接受活动是不受任何规束的任意行为。( 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9. 修辞命名“女公子”在“尊女”的表象下遮盖着“卑女”的实质,“女强人”用“女强”的修辞命名对“女弱”进行不成功的文化突围,二者的表达策略包含复杂的文化内容。(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0. 宏观上修辞接受活动的开放性,意味着对给定修辞信息的接受,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从微观上说,在一次具体的接受活动中,修辞信息的接受,只能选择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多选第六题自己做
福师10春学期《广义修辞学简纲》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7 道试题,共 14 分。)
V
1. 在话语交际中,(A )影响话语主体的角色话语设计。
A. 角色预设
B. 经验预设
C. 价值预设
D. 感情预设
满分:2 分
2. 修辞接受在本质上是(A )
A. 选择后的接受
B. 选择前的接受
C. 选择中的接受
D. 无选择的接受
满分:2 分
3. 1963年,张弓先生的(C )出版,标志着这一时期中国修辞学研究引人注目的成就和理论制高点。
A. 《修辞学习》
B. 《修辞学发凡》
C. 《现代汉语修辞学》
D. 《修辞学研究》
满分:2 分
4.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A )
A. 《文则》
B. 《毛诗序》
C. 《中国修辞学史稿》
D. 《周易》
满分:2 分
5.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 B)被解释为人的无意识中被压抑的愿望的改装。
A. 游戏
B. 梦
C. 性
D. 愿望
E.
满分:2 分
6. ( C)既是主体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又是对现实世界的偏离。
A. 角色预设
B. 修辞技巧
C. 修辞话语
D. 修辞幻象
满分:2 分
7. (A)是话语权的核心问题,确立了言说者的位置,也确立了行使话语权的主体。
A. 谁在言说
B. 向谁言说
C. 如何言说
D. 控制言说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13 道试题,共 26 分。)
V
1. 作为修辞话语价值重建的政治表达,(A )和(B )两个向度共同导致了文革公开文本从文学话语向政治话语置换。
A. 写什么
B. 怎样写
C. 写给谁
D. 何时写
满分:2 分
2. 修辞接受特征是(ABCD )
A. 社会性
B. 开放性
C. 选择性
D. 个体性
满分:2 分
3. 通过《诗经》中“我”字的出现频率和形态的统计和分析,发现“我”在形态上可以区分为(ABC D)
A. 使用最少的为主格
B. 使用最多的为属格
C. 作为“我的”解
D. 使用较多的是为宾格
满分:2 分
4. 在西方文化语境和中国文化语境中,最能体现话语建构自觉意识的理论表述是(AC )
A. 一语说
B. 认同
C. 炼字
D. 预设
满分:2 分
5. 从男性自喻为女性,到女性装扮成男性,作为角色他性置换的两种形式,是出自同一深度模式的两个表层结构,二者在互补中体现着同一的文化涵义(ABCD )
A. 当男人的价值尚未实现、而又期待实现时,男性自喻为求宠的女性
B. 当女子挣脱男外女内的文化限定,冲破"女不言外"的文化禁忌,希望为社会所接纳时,女性便装扮成男性
C. 后者显示女性的文化升格
D. 前者显示男性的文化贬值
满分:2 分
6. 修辞接受是接受者阐释力的一种证明。阐释包括两层含义(CD )
A. 理解表层意义
B. 理解深层意义
C. 阐发话语意义
D. 理解话语意义
满分:2 分
7. 国外的修辞学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 ABD)
A.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学
B. 古典主义修辞学
C. 现代主义修辞学
D. 新修辞学
满分:2 分
8. 莫言对战争小说的改写,不是局部修正,而是在总体上对战争修辞话语的重建,这至少表现在(ABCD )
A. 对战争的想象性叙述,提供了战争文学的另一种艺术设计样式
B. 对强悍生命的出色表达,烘托了反侵略战争的不屈精魂
C. 时间修辞参与了对历史的重新书写,奠定了“莫言的方式”
D. 超感觉的表达策略,丰富了对世界的感知方式,也给读者提供了新颖的审美经验
满分:2 分
9. 对梦的解释权实际上体现为(AB )
A. 解梦人的显形权威
B. 解梦话语的隐形权威
C. 解梦人的隐形权威
D. 解梦话语的显形权威
满分:2 分
10. '从柳的文化功能,衍化出折柳赠别礼俗行为的双重含义___AB_
A. 友人对送别对象不择生存环境的强盛生命力的祝福
B. 友人对送别对象一路平安的祈愿
C. 可义印证因柳的再生功能所引发的相关联想
D. 由“柳”的“聚集”义,使友人对送别对象的祝福和祈愿,又加入了“与君再相会”的情愫
满分:2 分
11. 修辞话语建构包括(AB )
A. 自觉行为
B. 不自觉的行为
C. 积极行为
D. 消极行为
满分:2 分
12. 中国古人解梦的线路是( AB)
A. 面向过去
B. 面向将来
C. 面向现在
D. 面向世界
满分:2 分
13. 修辞功能的三个层面是(ACD )
A. 修辞作为话语建构方式(修辞技巧)
B. 修辞作为文本建构方式(修辞诗学)
C. 修辞参与人的物质建构(修辞社会学)
D. 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修辞哲学)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通常所说的语法管“通不通”,修辞管“好不好”只是狭义修辞学的自我定位。(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一种表达策略的变换,从表面上看,是话语形式的变化,但在深层,反映的是修辞话语的价值重建问题。(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接受者如果认同的表述,也就认同了一种伦理预设:恋家的中国人能够超越“穷家”的某些不利于个人生存的因素,在伦理层面重建一种心理平衡。(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男性文化完全认同女强人。男人向女强人开放了过去基本上由自己控制的活动空间,也开放了自己的情感世界。(A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修辞赋予语言的世界以审美化的构形,让语言描述的现实以非现实的幻象形式投射于人们的意识中。特别是当信息资源完全被表达者控制的时候,表达者制造的修辞话语,也就制造着控制接受者的语言幻觉。(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我们把修辞幻象定义为:语言制造的幻觉。(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家,作为一个血缘群体的栖息之所,可以引申出相关的语义系列:定居→安家→自己家的住房。(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修辞作为话语建构方式和文本建构方式,存在着某种同构性。(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接受者通常以自己的方式获取修辞信息,因此,经过接收者解码的所指,已经不完全是表达者编码的所指。(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芳草美人”是那些以女子自喻的男性作者笔下最常见的喻象符号。(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红高粱》对战争小说的改写,不是局部修正,而是在总体上对战争修辞话语的价值重建。(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在西方文化语境和中国文化语境中,最能体现话语建构自觉意识的理论表述,分别是“一语说”和“炼字”。(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表面上,女强人一般都较好地实现了个人价值,但是在深层,却体现了一种被命名者的角色分裂。(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关于修辞诗学,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研究修辞话语建构向文本建构延伸的审美设计和诗学关联。(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汉字“家”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原型语象,它的“从宀从豕”的模块造型,直观地再现了农业社会主体生存方式的历史记忆。(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在中国,当“大”用来指称“功勋卓著的祖先兼帝王”时,人们对大的尊崇,已经开始向纯粹内涵的“大”偏移。(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修辞原型是一种审美化的集体有意识。( 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当年刘心武笔下的“小流氓”宋宝琦进入王朔话语,一扫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剧意味,变得神气活现,以“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嬉皮姿态,蔑视一切既定价值、写作规范和话语权威(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男性话语对中国女性“亦玉亦瓦”的修辞命名,从话语延伸到文本,产生“喜玉厌瓦”的爱情叙事,二者在不同的层面折射出男性控制的话语权。(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0. 修辞从话语建构向文本建构延伸的两大类型:从句到篇和从篇到句。(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1. 王朔在文学文本中营造了一个属于市民趣味的欣赏空间,促成了文学文本向大众文化的开放,并且部分地弥合了纯文学与俗民大众之间的鸿沟,也重建了修辞话语的价值尺度。(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2. 比较起来,“炼字”是指向终极境界的修辞自觉,“一语说”是指向过程的修辞自觉。(A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3. 数字“三”、“五”倍受中国人青睐,不仅具有原型意味,而且存在着哲学上的认识依据。前者是以理性精神对宇宙秩序所作的清醒把握; 后者是中国古人以幻想形式对自然所做的不自觉的加工。( 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4. 亦玉亦瓦的女性形象,是女子“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的文化表征。(B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5. 作为修辞活动的主体,表达者和接受者处于修辞活动的两极,二者统一在同一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又各有不同的角色分工。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6. 哲学家说“人是语言的动物”,是相对于非语言动物的一种界定。我们说“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是针对人如何更有效地通过语言证明自己、走近他人的一种描述。(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7. 女扮男装是女人“雌性雄化”的自我设计。(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8. 人的多重角色身份,决定了修辞对话常常在人的不同角色身份之间进行,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以某种固定的角色身份永恒在场,因此每个人也就必然随着自己角色身份的变换而变换角色话语。(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9. “以禅喻诗”,首先是修辞意义上的“喻”,然后是诗学意义上对“喻”的方式的审美规定——以禅语喻诗语,以禅悟喻诗悟,从而把禅宗的审美思维和诗人的审美思维在一个新的层面进行了整合。(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0. 修辞幻象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幻觉。( 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多选地13题自己做
评论